(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徐婷婷)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于10月16日在北京開幕。10月15日,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專訪時表示,這十年,中醫藥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中醫藥特色優勢進一步彰顯,在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服務群眾健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
十年來中醫藥行業發展有諸多可喜變化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我國中醫藥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您認為十年來中醫藥行業發展有哪些可喜變化?如政策環境、行業規范、企業研發、百姓認可等方面。
張伯禮院士:中醫藥政策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實施措施更加健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等一系列文件法規將中醫藥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吨袊闹嗅t藥》白皮書的發布也向世界展示中國發展中醫藥的方針政策和成就。
十年來,中醫藥全面參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融入健康中國行動,中醫藥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明顯增強?,F已建成3.6萬余個基層中醫館,98%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截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中醫類醫療機構7.7萬個,其中中醫類醫院5715個,分別比2012年末增長96.7%、68.2%。2021年,中醫藥總診療人次達12億人次,比2012年增長60%。
中醫藥傳承創新和人才培養煥發新動能。國家中醫藥局會同科技部、衛健委等部委,建設了1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個中醫類國家醫學臨床研究中心、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6個國家工程實驗室;會同發改委,建設40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布局建設175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17年來,中醫藥系統有7人當選為兩院院士;國家中醫藥局打造了15個國家中醫藥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和20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團隊;遴選了149名戰略型領軍人才岐黃學者、100名青年岐黃學者。
中藥產業體系日益完善,中藥新藥研發的創新性和質量明顯提升。如今中藥大品種群已經形成,現代工業化生產體系逐步升級,過億元品種從百余個增加到六百余個,一批中藥骨干企業成長壯大。2013年至2021年,全國中藥工業(中成藥和飲片)整體營收增長率為2.57%,2021年總產值達到6919億元。此外,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又帶動了健康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藥“走出去”步入快車道。近十年來,中醫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有力推動了中醫藥進一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比如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中醫藥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中醫藥病證分類納入國際疾病分類體系ICD-11、國際中醫教育標準及核心教材推廣應用、針灸國際標準得以建立等。此外,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249)頒布中醫藥國際標準89項,其中我國專家主導制定并發布的國際標準已達63項,占70.8%。這些成果擴大了中醫藥的學術影響,促進了中醫藥走向國際進程,提升了海外對中醫藥的認可和接受程度。
中醫藥在抗擊疫情“大考”中作出重要貢獻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本次抗擊新冠疫情當中,中醫藥突顯了重要作用,您認為中醫藥在抗擊疫情的“大考”中發揮了怎樣的角色?
張伯禮院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中醫藥全程參與、深度介入,形成了“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成為我國抗疫方案的亮點。與此同時,我國科研攻關與臨床救治同步推進,遴選出以“三藥三方”為代表的一系列有效方藥。還先后派出多批國家中醫醫療隊馳援武漢、吉林、香港、上海等地,整建制承擔方艙醫院及定點醫院救治工作,救治關口前移,有效減少了輕癥向重癥轉化;在隔離點充分發揮中醫藥第二道屏障作用,可以減少密接者陽性檢出率;對重癥患者中西醫并重、中西藥并用,總結了“先癥而治,截斷病勢”的經驗,降低了死亡率;并提出早期康復、綜合康復、自我康復的原則,積極開展康復減少了后遺癥發生率及嚴重程度。
中醫藥在各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作出突出貢獻。我國為海外抗疫積極貢獻中醫藥力量,僅我自己已經參加五十多場線上交流、會診、研討等活動,與國際同道分享中醫藥抗疫經驗。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肯定,并鼓勵成員國在其衛生保健系統和監管框架內使用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
在這場抗擊疫情的“大考”中,中醫藥再次展現了中華民族原創科學和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優勢,為成功戰勝疫情作出了重要貢獻,中醫藥的有效性和可及性得到了黨和人民的充分肯定,目前已經成為抗疫的第二道可靠屏障。
中藥新藥研發的創新性和質量明顯提升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越來越多的中藥新藥獲批,2021年中藥新藥獲批數首次突破兩位數。對此您如何看待?
張伯禮院士: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醫藥的現代化和產業化建設成績斐然,中藥新藥研發的創新性和質量也明顯提升。數據顯示,2017~2021年,獲批上市中藥新藥20款,其中2017年1款,2018年2款,2019年2款,2020年3款,2021年12款,獲批中藥不僅數量增長迅速,而且質量顯著提高,為我國中醫藥產業提供了創新品種,帶動產業升級,也將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
當前,我國已建立了一批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中藥產業技術中心、中藥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開展了系列科技攻關研究,以大數據信息技術賦能中醫藥產業,技術實現了升級換代;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取得的成果,提升了中藥生產技術和質量控制水平,為新藥研發和臨床應用提供了保障;加速推進中藥材的規范化種植,提升了中藥材的質量。
與此同時,我國還開拓出經典名方創制現代中藥的新途徑,加快了“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三結合中藥新藥研發體系的建立。傳統的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的深度結合,造就了以“三藥三方”為代表的抗疫創新成果,療效也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加大了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技術改造和先進制藥工藝的研發,提高了中藥制藥質量和制劑水平,部分生產線實現了迭代升級。
中醫藥治未病的優勢進一步凸顯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中國行動中醫藥健康促進專項活動實施方案》要求支持中醫藥健康服務提供的政策機制,探索商業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有序銜接,您認為此方案的出臺是否會讓中醫藥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張伯禮院士:健康中國行動計劃是健康中國建設的具體實施行動計劃,我一直關注并參與其中,并且在人大提案中建議加強中醫藥的作用。
2022年9月21日,國家健康中國行動推進辦、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健康中國行動中醫藥健康促進專項活動的通知》,該通知既是對中醫藥在既往健康中國行動中取得成效的肯定,也是對中醫藥發展的重大利好。一是體現了國家對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支持是持續性的,并且提高了可落地性。二是體現了國家健康目標從治病到防病理念的轉變,中醫藥治未病的優勢得到進一步凸顯,將加速中醫藥服務的發展。中醫治未病理念將融入健康促進全過程、重大疾病防治全過程、疾病診療全過程,這也將推動中醫藥在解決國家衛生健康難題上作出更大貢獻。
醫保政策應堅持中西并重的國策。需按照方案要求加快推廣醫保區域總額付費,積極推進按病種付費的方式改革,引導醫療機構從“重治療”向“重預防”轉變。探索商業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有序銜接,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支持商業保險公司推出中醫藥特色健康保險產品。
此外,還應積極推進把有針對性的治未病、病后康復、高齡康養的一些內容納入醫保,政策上的支持會逐步推動康養產業更健康、更快的發展。全世界都在探索從疾病治療向維護健康方向發展的醫藥衛生改革,后疫情時代這種改變將會明顯加快。中醫藥將為用中國式的辦法解決世界醫改難題作出獨特貢獻。
新時代的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有三個關鍵點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政策和體系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振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獨特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您認為距離實現這些目標,還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張伯禮院士:《“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是首個以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印發的中醫藥5年規劃,是新時代全面推進中醫藥振興發展的重要舉措?!兑巹潯啡鎸訃谊P于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布局,統籌醫療服務、傳承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培養、文化弘揚等中醫藥發展重點領域,提出了7個方面發展目標,設置了15項主要發展指標(1項約束性指標,14項預期性指標),部署了10個主要任務,突出引領和目標達成,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和多元價值,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貢獻。這是中醫藥“十四五”發展的戰略部署、全局性謀劃,需認真理解并貫徹落實相關要求,全面推進中醫藥振興發展。
新時代的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有不少重要內容和環節,最關鍵的有三點。
一是重視中醫藥服務能力和質量的提升。加大對臨床基地建設的支持力度,突出中醫藥特色優勢,開展中醫藥治療優勢病種的循證研究,注重臨床特點總結和療效的提高。
二是加大對中醫藥科研的頂層規劃和支持。啟動針灸國際合作項目,設立中醫藥重大科技專項,支持中醫藥關鍵技術和儀器裝備的研究;注重中醫藥理論傳承發揚研究,努力用現代科學語言將中醫藥的療效和作用機制講清楚、說明白。只有將中醫藥的原創優勢與現代科技結合,才能產出原創性成果。
三是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魄寶,要將中醫藥文化自信納入國家戰略之中。大力宣傳推廣中醫藥文化進校園,臨床專業要將中醫藥納入必修課,開展中醫藥健康知識科普宣傳,對為利益趨使而有組織的抵毀、抹黑中醫藥言行要嚴歷打擊。
(運營:孫歡)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