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蒨: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小兒外科學科帶頭人,泰山學者、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分會第七、八屆常委,肝膽學組組長,202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對小兒腫瘤精準外科、小兒肝膽疾病的臨床研究有較深造詣。主持研發基于小兒肝膽胰的計算機手術輔助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主編的《小兒肝膽外科學》、《小兒腫瘤外科學》,填補國內該領域的空白,并成為該學科的權威學術專著。出診時間:周四上午
董教授(左二)查看患兒小麗(化名)術后情況。受訪者供圖
“結束封控后,我重新回到病房查房的時候,擁抱了每一個守在病房里的同事。我們都很高興,也很欣慰,孩子的情況越來越好了。我衷心感謝青島市衛健委、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區、街道和社區的所有具有高度責任心的善良的人們,這個事情能夠圓滿解決,離不開在這其中努力的每一個人。”11月16日,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小兒外科董蒨教授告訴健康時報記者。
11月8日,董蒨因小區封控而無法如期進行手術,得知消息后,他發布了一則朋友圈。當晚,朋友圈截圖迅速在社交平臺傳播。11月9日,在青島市衛健委、疫情防控指揮部等多方的協調下,手術順利進行,患兒平安。
發布朋友圈不是在求助,主要是想表達自責
11月8日,小區封控的消息對于董蒨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在這次封控前,因為外出講學時同乘航班有密接者,他已經居家隔離了整整一周。再次封控無法手術,可是,病人是等不起的。
這天,原本有一場必須要做的手術。
手術的患兒是5個月前到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就醫的小麗(化名)。小麗3歲,剛到醫院時躺在奶奶懷里,上腹部已經膨隆一個多月了。影像結果顯示,小麗的肝中央發現巨大的肝臟腫瘤,侵及肝左葉、肝右葉,整個腫瘤占據了小麗肝臟的近80%。
為了縮小腫瘤,化療是第一步。在兒童血液腫瘤科,小麗在化療過程中曾出現過一次嚴重感染,經過多輪搶救,才被醫生從死亡邊緣拉回來。整整5個月的化療,身體的疼痛、精神的折磨、未來的不確定性,她們都熬過來了?;熯M行到第4個月,腫瘤不再縮小。董蒨見過那么多被疾病折磨的孩子,但看到小麗的時候還是覺得心疼,“她經歷了那么艱難的5個月,好不容易挺過來的。”他知道,進行手術,是挽救孩子唯一的出路。
11月初,小麗迎來最佳的進行根治性手術的窗口期。董蒨向孩子奶奶和爸爸交代手術的難度、風險,他能看出他們眼神里那種完全的交付與信任,“我們相信您,孩子交給您。”“我會盡全力救她”,這是董蒨對患兒及患兒家屬,也是對他自己的一份承諾。
再次封控的消息是突然下達的,他束手無策。近兩年來,董蒨一直在疫情第一線,他深知疫情防控的形勢?;貞浧甬敃r寫下朋友圈,董蒨說當時的心情過于復雜,悲傷、心痛、遺憾,但最主要的是自責。他是含淚寫下那條朋友圈的:“孩子,對不起、對不起!我今天不能去救你了!”
沒想到朋友圈被截圖傳播到社交平臺上,大家都是在網上看到董蒨需要做手術的消息。醫院、青島市衛健委、社區……所有人都準備把這件事情做成。
11月8日當晚,青島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出緊急通知,建立疫情期間臨時管控區內醫護專家緊急出診綠色通道。“無論如何,一定要救孩子”,這是所有人的共識。當晚,董蒨發布朋友圈,11月9日將如期進行手術。
全國可能有數千萬的人盯著這臺手術
11月9日,董蒨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安排下進入醫院專門安排的負壓救護車。救護車在負壓的狀況下,車內氣壓低于車外,車內空氣一旦要排出,需要經過無害化處理,可以最大程度減少交叉感染。因此,負壓救護車也被稱為“最強口罩”。
從醫院的大門到手術室,多年來,這條路,董蒨已經走了無數次。但這天的路和以前都不一樣,為了實現閉環管理,醫院專門給董蒨開辟了一條通道走廊。兩名消殺人員緊跟在他后面,一路消殺。他是習慣了消毒水味道的人,但那天隨著他走過隨處留下的消毒氣味,他永遠忘不了。
進入手術室,換上專門的隔離手術服,然后是N95口罩。
涉及疫情感染風險的手術不是第一次。2020年2月,董蒨曾為一名從中高風險地區來就診的患兒進行手術,患兒腎臟腫瘤破裂,手術情況緊急,但同時,要防止患兒感染在場的醫護人員。這一次情況略有不同,主刀醫生有感染的風險,他擔心感染患者和在場其他的醫護人員,防護必須做到萬無一失。
很多人在問,手術只有董蒨能做嗎?換一個沒有被封控的醫生不可以嗎?
事實上,到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小兒外科找到董蒨的患兒,已經是全國的疑難病例。
根據2017年中國抗癌協會小兒腫瘤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分會腫瘤專業組發表的《兒童肝母細胞瘤多學科診療專家共識》,外科手術原則中提到,單發腫瘤病灶距離重要血管要有足夠間隙,也即≥1厘米。
孩子的肝臟小,但腫瘤巨大,部位復雜,耐受性差,血管纖細,處理距離問題要更小心、更謹慎。但腫瘤距離重要血管低于1厘米的孩子要不要救?當然要。全國能做成此類手術的專家屈指可數。董蒨團隊成功完成的手術中,30%到40%的情況中,患兒的腫瘤距離重要血管都不到1厘米,最近的手術中,最低的距離只有0.5117毫米。這的確是只有他能有信心做好的手術。
手術前,他跟在場的所有團隊成員說,全國可能有數千萬人盯著咱們這臺手術,大家要冷靜,不要有壓力。
但壓力是客觀存在的。董蒨有過類似的經歷,有的時候在手術臺上,他覺得自己救不了孩子,會從心底里生出“孩子的命我抓不住了”的惶恐感,他會渾身出冷汗,急得甚至手發抖。
小麗的情況更特殊。一方面,小麗肝中葉的腫瘤緊挨著肝臟大血管,距離遠低于一厘米,手術難度原本就很大。另一方面,一個月時間內,董蒨已經進行了六例類似的疑難手術,精神高度緊張。還有就是網絡上的關注,不可避免地給了他壓力,他能感覺到可能有幾千、幾萬甚至上千萬目光都在無聲地盯著這一切。他需要給所有人一個交代。
295分鐘,出血量控制在100毫升。作為主刀醫生的董蒨表現得冷靜、專業,整場手術平穩、順利。事后回想起整臺手術,董蒨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整個手術的過程很順利,沒有任何不好的地方。”
孩子的奶奶哭了,董蒨也哭了
手術結束后,董蒨打開手機,幾百條微信、幾十個未接電話,全都是關心手術的情況。
他在向醫院領導報告時寫道,“4個多小時的手術圓滿、成功結束,目前孩子平穩。行左三葉肝臟腫瘤切除,右后葉部分肝臟切除。手術盡管非常艱難,但我們有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的導航,手術安全、平穩。”
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是這次手術的“大功臣”。系統是在董蒨的帶領下自主研發的。2016年,董蒨接診了一名被車碾過的患兒,腹腔大量出血,常規的CT檢查無法精準判斷情況。董蒨在手術臺上幾乎崩潰了,出血量高達3700毫升,患兒的肝左葉和肝右葉撕裂了,多處血管斷裂。當時的他,無比希望有一個系統可以幫助到他,能夠在術前精準判斷出肝臟內部的具體情況,再規劃出一份合適的手術方案。
系統要應用到臨床時,最早是在豬身上做實驗。董蒨團隊經常半夜進行動物實驗,在后半夜帶著豬做CT。這些豬被標記為“QD-piggy”,也即“青島小豬”。通過兩年多的研發,Hisense CAS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問世,將CT檢查的原始數據輸入這一系統進行三維重建,醫生可以清晰看到被隱藏在腫瘤和肝臟間隙的血管位置。2020年1月10日,董蒨團隊憑借這一自主創新的手術系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孩子的肝臟惡性腫瘤雖然復雜,但療效比成人更好,董蒨團隊統計過之前的肝臟腫瘤治愈情況,近幾年他帶領團隊所做的手術中,所有被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判定為可以進行手術治療的患兒都成功完成了根治性腫瘤切除,患兒的治愈率達到80%以上。
11月13日,董蒨所在的小區解封,他回到醫院查房,看到的是笑盈盈的奶奶和健康的小麗。護士后來告訴他,當小麗奶奶知道手術將如期進行時,她坐在病床上號啕大哭。那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時刻。
他接到了小麗家人的感謝信,他們說:“我們深知這個手術的難度,也明白此去放手一搏,您付出了太多太多。受到您的照顧,是孩子的福氣。青島是個暖心的城市,是個有人情、有溫度的城市。”
后來董蒨也哭了。
他帶著外孫散步時,手機推送了央視對青島疫情防控的點贊,稱這次事件是“青島樣本”,后來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都是對于這個事件的點贊。他在外孫面前止不住地哭了。
外孫告訴他,“姥爺,老師們都問我您的手術順不順利呀?”小朋友很驕傲,自己有一個挽救他人性命的姥爺,他們生活在一個以他人性命為先的城市。
“青島樣本”不止在青島。11月6日,重慶市一位71歲的老人因突發心肌梗死被送往重慶市中心醫院,“渝康碼”黃碼、缺乏24小時內核酸檢測報告都沒有成為問題,醫院立即為老人進行了手術,醫生的回復是:“搶救生命,不必等待核酸結果。”
11月7日,重慶市衛健委在答復《關于疫情常態化防控下減輕基層醫務工作者壓力的建議》時指出,將進一步論證建立建全醫務人員容錯糾錯機制的可行性。
11月18日,小麗順利出院。一個屬于她的健康、平順的人生,從青島的冬天開始了。
(運營:劉予欣)
網友評論